探测系外行星大气

行星探测方法

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中,凌日/星法是现在用的最多的。1

当行星经过恒星和我们之间的时候,恒星的亮度会变化。图片来自 Photometric transit method | Detecting Extrasolar Planets @ Nova Celestia.

当行星运行到恒星与你们地球之间的时候,远处就会看到恒星亮度的减弱。而且减弱的曲线和时间也跟系外行星自身的大小和轨道的参数有关。

探测大气是否存在

如果仅仅需要知道行星是否存在大气,只需要看光谱的变化。

在详细解释之前,补充两点背景知识:

  1. 化学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吸收

    Burrows 2014

    对于不同的波长,不同的化学分子有不同的散射界面。散射界面越小,就显得越透明。

    图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的散射界面在波长比较长的时候变得很大,可以将这些波长“囚禁”起来,而这些波长正好是产生热效应的波长,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。

  2. 大气层的密度随着高度变化

    Mark A. Garlick

    大气层的密度越往高处就越小,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。大气密度越大,就越不透明。

结合这两点,一种可以分辨有没有大气层的方法是,观测不同波长下的行星的大小(或者直接跟观测挂钩的话,看不同波长下上面提到的 transit 曲线,也就是行星挡住的恒星的光的多少)。

例如有颗系外行星上面只有二氧化碳,当利用凌日/星法测量行星的大小的时候,会发现不同波长的测量给出不同的结果。如果地球人用 15 微米和10 微米的波长分别测一次行星的大小,会发现 15 微米波长下测量的行星的半径要大些,因为这次测量中,大气对 15 微米来说更加不透明,而大气越往底部密度越大,也就是更加不透明,所以 15 微米测量中,上层的大气也能挡住恒星的光芒。而 10 微米测量中,需要更加“厚重”的大气才能挡住恒星的光芒,也就是光可以透过更深层的大气,对应于地球人的观测,就是会看到更小的行星。

所以通过看不同波长的行星的大小,就可以知道行星有没有大气了。

大气层的成分

现在用的方法是分析光谱。光谱有多种,例如透射光谱(有个背景光源,光线透过被观测的物体形成的光谱),发射光谱(被观测物体本身的热辐射或者其他能级跃迁造成的辐射)等等。

S. Seager

当行星运行到地球和恒星之间的时候,地球人可以看到行星大气的透射光谱+恒星的光谱,而当行星运行到快要进入恒星背面的时候,地球人可以看到行星大气的发射光谱+恒星的光谱,当行星再继续,完全被恒星挡住,只能看到恒星的光谱。这样前面两组光谱减去第三组,如此就可以分辨行星的透射光谱和发射光谱。

有了光谱,就可以通过已知的不同分子对光谱的吸收来分析行星大气的成分。

还是用前面那张图:

Burrows 2014

因为光在大气中运行的时候,会遇到很多事情,

  1. 分子原子的电子跃迁会产生不同的谱线;
  2. 分子的转动-振动谱线;
  3. 散射,包括瑞利散射(散射粒子远小于光波长)和米散射(散射粒子大于光波长)。

这样总有些特征性的谱线,例如能级跃迁的谱线,这些是特征性的。然后拿观测到的谱线跟已知的上面这张图对照,就可以发现什么。

当然,真正的数据处理是很复杂的,需要考虑具体的 radiation transfer,然后考虑污染问题等等。而且获取的光谱数据本来就不干净,数据处理就更难了。

另外需要提到的是,光谱的方法不仅仅限于凌日/星法,其他的方法也行,只要拿到光谱就行。

水及其他

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是,系外行星上有没有水(或水蒸气)。

绿线是水蒸气的吸收谱。wikipedia

在 2007 年的一篇 Nature 文章中 2,他们用了 0.9~1 微米的吸收谱。

总之,可以通过看谱线来分析是否含有水分子。甚至可以分析云层、雾气、冰霜等等。

另外,通过看一些特定的分子的丰度,例如四氟化碳,CCl3F,CFC 类等等,可以外星分析类似地球上工业文明的可能性。3

  1. 更多的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考星际移民中心的《系外行星文档》

  2. 论文的 arXiv 链接:arXiv:0707.3064 [astro-ph]

  3. Detect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atmospheres of earth-like exoplanets: arXiv:1406.3025 [astro-ph.EP].